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007)10日晚於聯交所公布盈利警告及內幕消息公告,顯示由於受房地產行業銷售下行的影響,該集團預期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半年度之淨虧損介乎約人民幣450億元至人民幣550億元。碧桂園管理層表示,面對行業整體極端困難的局面,雖然公司千方百計開展自救,但公司賬面可動用資金持續減少,出現了階段性的流動壓力。在公告中,碧桂園表示,短期將全力以赴保交付、保運營;着眼長遠,公司則穩妥推進各項經營策略和風險化解措施,保障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今年銷售降三成半
自2021年以來,中國內地房地產行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行業銷售和公開市場融資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據克而瑞的數據顯示,2023年7月,TOP100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3504.3億元,單月業績規模創近年新低。單月業績同環比雙降,環比降低33.5%、同比降低33.1%,同比降幅較上月進一步擴大。累計業績來看,1-7月百強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34124.4億元,同比降低4.7%,累計業績增速由正轉負。
在房地產市場持續探底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多數房企的業績難言理想。據wind數據,截至8月4日,wind行業分類的116家A股房地產企業中,已經有68家披露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其中38家房企均預計虧損,也就是說,已披露業績預告的房企中,超過半數房企預計虧損。
對於碧桂園而言情況更不容樂觀。2023年1–7月,集團實現權益銷售金額人民幣1408億元,同比下降35%,較2021年更下降61%;今年7月單月實現權益銷售金額人民幣121億元,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下降,同比下降60%,較2021年下降78%。
民營房企再融資環境持續亞化
在銷售下降之際,民營房企融資陷於半停滯狀態,導致流動性惡化超出預期,據克而瑞數據,2023年7月,8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499.74億元,環比減少10.1%,同比減少46%,發債集中在國企央企或優質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房企再融資陷入半停滯狀態,流動性惡化超出預期。
就碧桂園而言,雖然作為全國示範性優質民營房企,但融資環境仍難言樂觀,2022年至2023年碧桂園成功發行了多品種的直接融資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碧桂園在政府監管部門支持下共發行公司債合計15億元,中票合計25億元,可轉債39億港元,ABS5.2億元。2023年,碧桂園又成功發行兩期合計17億中債增信中票。截至2023年7月底,年內合計獲得民生銀行、創興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定期貸款融資折合人民幣約70億元。
雖然融資環境極其艱難,但碧桂園仍竭盡全力安排境內外融資本息的償付。在最近的7月至8月,碧桂園8月份堅持完成了「21騰越建築MTN002」、「21騰越建築MTN003」、「20碧地02」及「19碧地02」等債券的兌付,合計兌付本息規模58.9億元。
在此背景下,碧桂園經營活動中的現金流淨額,只有2020年為淨流出,其餘年份皆為正值。而籌資活動中的現金流淨額,2016-2019為正值,但2020-2022三年呈大幅流出狀態,流出額分別為541.36億、129.04億和586.88億。
在連續三年淨償還背景下,碧桂園的有息債務總額,亦從2019年高峰期的3696億下降至2022年的2713億,淨減少額度接近1000億,這些債務的償還大部分來自公司內部自有資金。
堅守責任 全力自救
莫斌在內幕消息公告中稱,即便公司出現了階段性的流動壓力,「公司將堅守責任、全力自救,採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努力扭轉當前的困局。」
碧桂園方面表示,在保交付方面,「公司將通過落實主體責任、專款專用、嚴格管理預售監控資金等方式,切實保障全國範圍內項目的運轉並完成保交樓任務,兌現對業主的承諾。」
接近碧桂園的人士表示,保交付應該不會有問題,目前監管賬戶上的資金基本能保障項目完工,而且公司至今沒有發生逾期交付的情形。
在積極化解階段性流動壓力方面,碧桂園明確表示,將與各持份者溝通,並考慮採取各種債務管理措施,以保障公司的未來長遠發展,為各持份者保存價值、維護利益。
碧桂園淨資產仍充足
雖然遭遇短期性流動性困難,但碧桂園表示將全力保障經營的有序開展。在碧桂園看來,其淨資產仍充足,土儲充裕。截至2022年底,淨資產約人民幣3096億元,總權益可售資源約人民幣12083億元,其中已獲取的權益可售資源約人民幣9555億元。
同時,碧桂園的運營能力和財務管控一貫穩健。財報顯示,2022年底,公司總借貸餘額同比下降14.7%,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至69.4%,淨負債率進一步降至40%,達到十年來的最低值。
房企融資部門內部人士評價認為,碧桂園整體資產質量、運營能力及盈利能力仍然良好,之前還獲得中債增全額擔保發行大額債券。短期內債券集中到期而產生的暫時流動性困難,並非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出現重大風險。
碧桂園也強調,始終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堅信房地產行業經過這一輪的深刻調整,終將回歸健康平穩發展的軌道。為此,公司將積極扛起大企業的責任擔當,充分用好「民營經濟31條」「金融16條」等有關政策,立足當前,全力以赴保交付、保運營;着眼長遠,穩妥推進各項經營策略和風險化解措施,保障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