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寧8月13日電(記者 阮煜琳)「『泗水縣窮光蛋,碗裡端着地瓜蛋,腳下踩著石頭蛋』,過去泗水縣地薄人窮、種植單一,水土流失嚴重」,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丹日前對中新社記者說,近年來,泗水縣為了讓惡水窮山變成綠水青山,開展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泗水是濟寧唯一的純山區縣,總面積1118平方公里,受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統計,全縣水土流失面積830平方公里,佔比七成以上。
自2013年起,泗水先後完成16個小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4平方公里,完成總投資1.05億元人民幣。自2020年起,開展生態小流域建設,通過治山、治水、治污、致富的治理模式,打造「山綠、水清、景美、民富」的新時代鄉村風貌。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濟寧段由東南向西北沿南四湖、梁濟運河縱貫濟寧,過境長度約198公里,占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幹線總長度的40%,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的重點地區和重要輸水通道,工程自2007年開工建設,並於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運行。
「南四湖湖面面積1266平方公里,承泄蘇魯豫皖四省31700平方公里的來水,直接入湖河道達53條,只有每一條入湖河流的水質達標,南四湖的水質才能達標,也才能保證南水北調的水質達標」,濟寧市城鄉水務局副局長王衛東日前在濟寧對中新社記者說。
濟寧市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東部是山丘區,西部是黃泛區,中南部為平原窪地,獨特的地形地貌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廣。水土流失作為載體在輸送泥沙的同時,也輸送了大量化肥、農藥和生活垃圾。
多年來,濟寧市積極探索富有濟寧特色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成效顯著,因地制宜打造了九仙山、龍灣湖、越峰等30餘條生態清潔小流域。
王衛東介紹,經過多年的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通過工程措施的層層攔蓄和植被的覆蓋保護,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在攔蓄部分徑流、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可有效攔截進入河道湖庫的泥沙,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東部低山丘陵區域生態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1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最嚴重的2132平方公里減少到822平方公里,入湖河道含沙量大幅減少。
根據泗河書院監測點數據,僅在主汛期可以監測出含沙量,含沙時間短,含沙量低,年平均輸沙率為每秒0.4千克。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質明顯改善,水系通暢潔淨,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順利輸水。
王衛東說,近年來,濟寧市紮實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南水北調幹線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標準,確保了一泓清水向北流。
南水北調東線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來,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供水範圍涉及江蘇、安徽、山東3省的71個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約8300萬人,為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和保障。
據介紹,目前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與濟寧市政府在污水處理、濕地建設等項目正在積極合作,下一步將實現河湖水環境智慧化監管,進一步保障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質安全,助力南水北調東線沿線經濟社會共同發展,推動改善城鄉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