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 | 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融合 香港浸會大學舉辦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

有片 | 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融合 香港浸會大學舉辦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

責任編輯:徐樂釗 2024-04-19 17:37:0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承載著中外文化的熠熠光輝,「創意之都」香港將迎來城中文化盛事-——香港浸會大學(以下簡稱「浸大」)交響樂團2024周年音樂會 。

音樂會於4月 19 日、20日在浸大大學會堂舉行,以「樂匯中西」為主題,用中國傅統音樂揭開序幕,並以優美的旋律遊走至歐洲,將中西樂融合,带領觀眾享受這趟獨特的音樂旅程。

乘人工智能科技發展的「巨浪」,本場音樂會將發揮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浸大優勢,將 AI技術與音樂交織,為演奏曲目的表達增光添彩,讓頂級藝術與未來科技擦出火花,見證藝術與與科技的又一次「共生」。

微信圖片_20240419170739.png

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2024周年音樂會。

融會中西文化 助力香港成為國際藝術交流中心

植根於中國文化,又擁有開放、包容的國際視野,香港在回歸祖國 27 周年以來,長期擔任中外多元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樑。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網要的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

為響應特區政府的號召,浸大用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和充滿活力的藝術社群,助力藝術文化的全面發展,銳意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带。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今年音樂會的主題,體現了浸大致力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並向全世界展現源遠流長、豐富多采的中華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會特別邀請到著名小提琴家姚珏女士演奏《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樂曲是跨文化音樂協作的經典傑作,糅合了中國民謠旋律和樂器,以及西方古典音樂的結構和管弦樂編曲。

浸大交響樂團還會在音樂會上演奏誕生於20世紀的管弦樂代表作品《瑤族舞曲》。這首樂曲結合了中國民謠的元素以及交響樂的曲式,生動展現瑤族群眾歡歌熱舞的喜慶面貌,是中國傳統音樂旋律和西方管弦樂技巧相互交融的典範。

身兼浸大交響樂團及香港巴羅克室樂團音樂總監及指揮的潘明倫教授表示:「《瑤族舞曲》及《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均根植於中國音樂的傳統及文化,同時融入了西方交響樂元素。」他提到,雖然本次音樂會將演奏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但會給觀眾帶來一次全新的視覺、聽覺雙體驗。

DSC_2319.jpg

潘明倫教授在記者招待會現場接受傳媒提問。

「藝術是需要與人分享的,應該讓大家看到、聽到。」潘明倫教授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時提到,每年讓觀眾免費觀賞音樂會是對社會的回饋。

引領藝科發展 創造學術研究領域新高峰

一直以來,浸大被譽為創意藝術的搖籃。過往,浸大音樂學院、電影學院、視覺藝術院屢開香港先河,培育了無數創意藝術人才。近年,伴隨着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浸大全力把握最新機遇,藉跨學科之優勢,推進以先進技術带動藝術創新的探索,書寫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華章。

與浸大交響樂團同台演出的包括運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虛擬舞者,也是本次音樂會的一大亮點。為呈現這首作品,浸大研究團隊早前專門到訪瑤族主要聚居地廣西,記錄當地的民謠、舞蹈、文化和風景。同時作為浸大創意藝術學院院長的潘明倫教授表示:「我們這次親身前往當地,才發現瑤族人們在採茶葉時,會唱歌給男(女)朋友。他們美麗的民族服裝、舞蹈,聊天、說笑,是我們非常想向觀眾分享的。」

DSC_2250.jpg

陳杰博士在記者招待會現場接受傳媒提問。

這項技術的實現,是由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杰博士所帶領的技術團隊完成。陳杰博士介紹道,團隊在瑤族村落收集了動作捕捉數據,並利用人工智能動作智慧挖掘這些數據中蘊含的運動學和文化特徵,組成了在音樂會中所見的瑤族舞蹈和民族儀式。陳杰博士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低成本、快速地實現視覺效果,豐富本場音樂會的呈現。據介紹,觀眾將看到浸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新——人類虛擬化身的外觀幻象會身穿瑤族特色民族服飾,同時視覺呈現他們美麗的居住環境。

微信圖片_20240419171637.png

人工智能生成的瑤族虛擬形象。

微信圖片_20240419171647.png

浸大研究團隊早前專門到訪瑤族主要聚居地廣西考察。

「在美輪美奐的劇場場景下,我們希望通過 AI讓觀眾體會來自中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瑤族的歌舞和生活形態。」陳杰博士說道。

記者在現場觀看綵排時發現,人工智能生成的虛擬舞者四肢較長,與正常人物較為不同,陳杰博士告訴記者,生成人物模型時會以宮崎駿等動漫視覺作為參考,以浪漫化的方式呈現,故此舞美中的虛擬人物也保留了動漫特性。

潘明倫教授也指,《瑤族舞曲》的表演注入人工智能舞者和其他視覺元素,將多元化的藝術成分共冶一爐。這種結合使不同文化、科技融會貫通,為觀眾創造出獨特、多層次的沉浸式體驗。

突破傳統框架 促進跨學科交流

音樂會讓藝術科技成果在香港綻放,展示出大學利用科技開拓文化邊界的探索方向。在浸大的推動下,藝術正在突破傳統框架、超越固有想像,為香港乃至世界的人工智能發展作出範本。

DSC_2382.jpg

潘明倫教授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

據了解,潘明倫教授在浸大注重跨學科研究項目,積極衝破傳統藝術和學科的界限,以根本性的概念與技術,推動創造性實踐,促進人們思考、表達意念及交流情感。「我們鼓勵跨學科交流,這也是我的工作使命,促進整間大學不同部門、不同院系、不同教授和學生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比如人工智能除了能與音樂相結合,還能和傳理、中醫或其它學科進行合作。」

創新之火與傳統之美交相輝映,浸大一直走在藝術科技教育研究的前沿,致力於培育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全面人才。浸大傾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藝科平台,以科技的進步性和前瞻性為藝術增添全新表違,為藝科產業可預見的未來貢獻力量。(記者 謝嘉敏 徐樂釗 視頻 趙師越)

責任編輯:徐樂釗 有片 | 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融合 香港浸會大學舉辦交響樂團周年音樂會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