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爆震撼!」
「每次謝幕,身邊的老外都瘋狂鼓掌,加豎大拇指。」
倫敦當地時間8月30日至9月7日,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連演12場。演出盛況空前,當地社會名流和觀眾湧入劇院,欣賞充滿東方魅力的精品佳作。
演出期間,《詠春》成為當地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英國國家通訊社報聯社、報聯社、泰晤士報等眾多海外媒體給予好評,更有KOL紛紛為《詠春》打call!
當地華文媒體《歐洲時報》《華聞周刊》《中華時報》在報道中稱《詠春》倫敦演出是「用12場藝術之光照亮倫敦,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歐洲時報》網絡報道截圖
《歐洲時報》報紙版面截圖
歐洲時報在報紙版面對演出盛況進行了大篇幅報道。在《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倫敦開演》的報道中,歐洲時報指出,「常宏基、張婭姝『雙主角』的超群表演,詠春拳和香雲紗『雙非遺』的精巧呈現,武術與舞蹈『雙藝術』的元素融合,現代與民國『雙時空』的同頻共振,處處『雙星閃耀』的舞劇《詠春》從中國來到英國,」「用12場藝術之光照亮倫敦,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演出場次刷新記錄 本地觀眾好評如潮
《華聞周刊》報道截圖
「英國觀眾薩利說,舞台上的城市結構和景觀讓人耳目一新,當葉問的妻子回到家鄉,通過舞者的腳步和布料的流動,能感受到『美感和傳承,以及時間的流逝』。」華聞周刊在新媒體文章《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倫敦開演 規模場次刷新紀錄》寫道,「低調而華麗」的中國非遺元素——香雲紗染整技藝讓英國觀眾印象深刻,觀眾還能通過演員富有力量感的舞蹈表演,感受到香雲紗在光影流轉中的柔美質感。華聞周刊稱,此次出海展演,《詠春》作為國內首個登上沙德勒之井劇院舞台的舞劇,無論是演職人員規模還是12場的演出場次都刷新了紀錄。
《中華時報》報道截圖
《中華時報》報道稱,《詠春》採用獨特的敘事方式,將劇組成員追夢的歷程與葉問在香港奮鬥的故事雙線並行展現,巧妙地將國家級非遺和嶺南民俗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兩個時代的共鳴與對話。除了精心設計的編舞,《詠春》還通過富有東方韻味的燈光和布景增強了視覺衝擊,表達了對追光人的敬意。
這份巧思也得到了本地觀眾的好評反饋。當地觀眾莫利亞表示,她非常喜歡《詠春》對於「英雄」這一概念的探討,以及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自處,對於這種呼應她直呼「美妙!」薩巴特別喜歡結尾關於「傳承」的故事,不僅在精神層面,還有關於武術的起源和哲學,她說,「尤其是在當今英國和全球動蕩的背景下,這部舞劇正是我所需要的。」
當地KOL為《詠春》打call!
億萬Na小紅書截圖
長期生活在當地的博主億萬Na告訴《歐洲時報》記者,「這是我們中國文化出海的一個完美呈現。它打破了語言的壁壘,通過現場的道具和演員的表現力傳遞了情緒,讓在場的外國觀眾能夠沈浸在中國故事裡。」
「《詠春》成功地打破了語言的壁壘。整場演出沒有一句台詞,卻依然座無虛席,其中有許多當地觀眾,我周圍的外國觀眾全程沉浸其中。」億萬Na在小紅書上分享道,「我個人認為作為非遺文化出海,《詠春》是成功的,他們在忠實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以一種更容易為當地觀眾接受的形式加以表達。這種方式不僅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也讓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有機會想更多的去了解、欣賞並感受我們的文化。我認為,《詠春》做到了!」
KOL倫敦小季小紅書截圖
自發在網上為《詠春》打call的遠不止KOL億萬Na一個人。「真的爆震撼,結束後整整一分多鐘的幕後信息觀眾們的掌聲就沒停過!」KOL倫敦小季分享了自己的觀後感,「個人看下來覺得絕對是值得一來的,尤其是全女性舞(武)者的八卦掌部分,不開玩笑音樂一起我雞皮疙瘩和眼淚一起掉下來,太震撼了。」「個人很推薦!期待更多優秀的作品向國際展現中華文化風貌!」
KOL自然卷王卷卷小紅書截圖
另一位KOL自然卷王卷卷則認為,得益於舞劇本身的形式語言障礙較小、以及功夫題材,確實非常適合在海外巡演。「每次謝幕,身邊的老外都瘋狂鼓掌,加豎大拇指。」自然卷王卷卷笑稱,「真怕隔壁老外問我會不會Chinese Kongfu。」(記者 林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