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溫回暖,榆中縣廣袤的田野間呈現一派繁忙景象,上茬30萬畝高原夏菜陸續進入大田移栽關鍵期。作為蘭州高原夏菜的發源地和核心產區,該縣搶抓農時,梯次推進高原夏菜大田移栽工作,完成從智能大棚到萬畝良田的「綠色接力」,為農業強縣建設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智慧農機賦能春耕,「3+2+N」模式重塑農業產業新圖景
走進榆中縣甘草店鎮三墩營村的康潔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基地內,自動蔬菜移栽機在田間作業高效展開。隨着低沉的變頻電機嗡鳴聲,打孔、投苗、覆土一體化作業一氣呵成。僅需十分鐘,百米長的標準田壟上已整齊排列着300餘株菜苗,株距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這套自主移栽系統可實現日均5—7畝標準化種植作業,效率達人工移栽的3倍以上。
「我們充分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及省市農機化示範推廣項目,引進適合我縣先進農業機械,建立新技術示範基地,舉辦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現場演示會,推廣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精準變量施肥播種、蔬菜、中藥材育苗移栽、高效植保、機械化收穫等先進適用智慧化農機裝備,提高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能化水平,通過示範引領,讓農民直觀感受新技術、新機具的優勢,激發農民應用積極性。」榆中縣農機服務站黨支部書記楊涵剛介紹。
近年來,榆中縣立足地域特點和區位優勢,創新構建「3+2+N」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通過中部高原夏菜產業帶、南部二陰山區生態農業產業帶、北部旱作農業產業帶「三個產業帶」協同發展,推進現代種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兩個重點」,建成一批高原夏菜、百合、中藥材、馬鈴薯等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和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打造出覆蓋全縣的特色產業集群。2025年全縣計劃種植蔬菜種植面積43萬畝以上,預計產值102.6萬噸以上;高原夏菜主要品種為花椰菜、西蘭花、大白菜等30多個。
新一茬種子已在苗床上破殼萌動
梯度種植破題上市瓶頸,特色農業激活市場潛能
在榆中縣龔家屲村白虎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連片冷棚,綠意盎然的芹菜苗在膜下滴灌的滋潤下茁壯生長,農技人員正指導農戶調整水肥參數。這一場景背後,是榆中縣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構建的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帶來的新氣象。
「我們通過技術創新讓蔬菜『錯峰說話』。」榆中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李錦成介紹,技術革新驅動產業布局優化。全縣形成「川中設施菜、川東露地菜、南部冷涼菜」的梯度種植格局。依託「一月育苗、三月移栽、五月上市」的設施溫室與鋼架冷棚融合模式,春茬蔬菜較傳統種植提前15天上市,秋茬延後15天收尾,破解了高原夏菜集中上市導致的壓價難題。
與此同時,該縣配套推廣的雙壟三溝栽培技術,配合膜下滴灌實現節水40%,水肥一體化技術更使肥料利用率提升至65%。在綠色防控方面,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減量20%~30%,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體系使農藥使用量下降35%,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0.2個百分點。
科技賦能智慧育苗,種業創新夯實農業「芯片」根基
高原夏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依託於現代種業體系的持續創新突破,更通過良種繁育體系與田間種植實踐的深度融合,構建起種質資源創新與種植技術升級的良性循環—種苗培育技術的迭代為高原蔬菜提供優質種源保障,規模化種植需求又反向推動種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最終實現種業「芯片」與種植「根基」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在夏官營鎮千畝設施農業基地,恆溫大棚內正上演着現代農事的「雙線作戰」:翡翠色的幼苗在智能噴淋矩陣中舒展新葉,環境監測儀調控着溫濕度;而育苗床上,新一茬種子已在苗床上破殼萌動。隨着首批2500萬株蔬菜種苗完成大田移栽,全自動播種機開啟第二輪2500萬株的種苗培育,實現全年茬梯次培育的無縫銜接。
榆中縣以中國·蘭州絲路寒旱現代種業創新谷建設為契機,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引進」雙輪驅動已建成甘肅康源、榆中裕豐等16家現代化育苗企業,構建起集穴盤基質育苗、智能環境調控、水肥精準供給於一體的智慧育苗體系,年產出優質種苗超4億株,可滿足周邊8萬多畝蔬菜種植,年產優質蔬菜20萬噸以上。
從傳統農業到智慧種植,從分散經營到品牌化發展,榆中縣正以高原夏菜為紐帶,書寫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篇章。隨着最後一批菜苗植入沃土,榆中縣將以「種業芯片攻關+精深加工延鏈」為突破,全力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示範基地核心區,聚力實現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記者 陳宏岩 通訊員 張永琰)
頂圖:自動蔬菜移栽機在田間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