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日前接受報章專訪時,建議在北部都會區建立深圳「飛地」, 有利於本地及海外企業對接內地的准入條件,拓展內地市場。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十分讚同該建議,並表示大力支持。
黃炳逢認為:在香港建立與內地對接的「飛地」,甚具創新思維及改革精神,切合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需要,也可以為北部都會區注入新的發展動能。源自人文地理概念的「飛地」在經濟發展上別具意義,可以產生新的區域經濟模式。事實上,「飛地」的概念在內地的討論比較多,作用是促進城市及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讓合作雙方可以在產業政策及便利營商措施方面拉近距離,額外提供不同的待遇,吸引雙方的目標企業及人才在對方落地。並有效使用當地的生產條件,進入當地市場,利用好雙方優勢。因為內地城市在同一行政管理體制之下,對接問題較容易解決,如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實施,正如盧金榮會長指出,這將會是政策上的一大突破,不輕易做到。但這個建議對本地及外國產品服務加快准入內地市場、對內地運用香港的體制優勢,特別對國際夥伴進入中國市場,都值得各界深入研究及推動。
該建議着眼香港及海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為港方提供便利模式。黃炳逢表示:從內地角度,香港已經是自由港,內地企業人才進來香港本來限制不多,但畢竟體制環境及兩地要求的標準不一樣,內地企業要走進香港市場,並通過香港走向國際,仍然需要適應及調整。為了讓「飛地」同時滿足雙方需要,設計上可以考慮為內地企業提供相同的緩衝配套,香港企業在「飛地」同步內地市場時,也幫助內地企業同步香港及國際市場,為他們出海提供過渡性落地安排,容許他們以內地標準過渡到香港及海外市場,甚至採取對等措施,讓他們的產品服務以內地標準在香港提供,也建立海外買家對內地標準的信心。
按照該建議,黃炳逢認同經濟上的「飛地」可以讓兩地人、財、物及科技的融通多一種選擇,產生疊加效益。如果「飛地」設立在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內,包括作為發展片區的選擇,更容易提供所需的配套,更容易採取特殊的措施,只要在稅收、通關、產品服務標準、市場法規、管理手段等方面對接得好,香港與內地城市做好系統安排,必定是多贏。在「飛地」可以實施新的管理模式,合作的內地城市可以參與管理,融合兩地的標準和操作方式,務求讓雙方企業可以利用好本地的生產及研發要素,同時熟悉雙方制度和措施,應用雙方的標準,形成市場一體化。以深圳前海為例,他們一直為香港提供全面服務,香港也可以就地服務深圳及其他內地城市,特別是大灣區,不但讓香港和海外企業利用「飛地」對標內地市場,同時也讓內地企業通過「飛地」裏面熟悉的內地標準對接香港,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當中的細節值得深入研究,兩地政府與民間一起找出可行方案,與國家的持續深化改革同步,優化香港升級轉型的進程。
黃會長指出:現在特區政府在搶人才、搶企業方面有了初步成果,正在從量變到質變,發展新質生產力,但有一個很突出的瓶頸,就是當內地企業及人才落地香港,由於種種原因,內地的資金難以安排過境到香港,抑或過程緩慢,形成資金來港的滯後及困難情況。例如內地企業需要馬上籌措資金過境購買設備,支付各種研發經費,人才為家庭安排教育及生活經費,拖慢他們在港發展的步伐,影響他們利用香港優勢走向海外,甚至減低國家在某些方面有效地利用香港的特殊土壤和制度,包括科技創新及國際交流方面。如要資金過境的問題有效解決,必須組織兩地政府的跨部門力量及民間的市場力量,一起尋求解決方案,進而取得中央的認可及支持。
正如黃炳逢會長在上次施政報告諮詢時提醒特首:今時今日「成功」的政府,不是個別部門單打獨鬥,各自做好自己部門的事情就夠,而是跨部門協調及整合資源的智慧及能力。他表示:特首在新的施政措施中也從善如流,讓幾位司長牽頭進行跨部門協調,處理幾個急切課題。協調各部門及兩地政府的難題當然不少,但也是香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必須迎難而上。其實解決辦法不少,例如在港深創科園區可以作出創新安排,以致在北都區的片區開發時採取「飛地」模式。這個當然考驗特區政府官員解決問題的決心,體現深化改革的精神。
圖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