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於邵陽的街巷,灘頭年畫以其煥然一新的姿態,匯聚了一年的喜慶與祥和,每一幅作品都是對傳統技藝的精湛傳承與創新飛躍,色彩斑斕間,躍動着邵陽人民對生活的真摯熱愛與無限期盼。寶慶竹刻刀魂竹韻交相輝映,藍印花布棉做紙藍為筆,在匠人靈巧的雙手中,不僅鐫刻着古老的記憶,更融入了新時代的審美風尚,每一刀每一刻,每一染每一印,都深情訴說着邵陽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仰與堅定守護。
邵陽,這片被文人墨客譽為「湖南清絕古來稱,君蒞南梁第一城」的神奇土地,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今,在新時代非遺保護的浪潮中,邵陽更是勇立潮頭,引領風騷。
「非」常璀璨映今朝
作為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市之一,在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邵陽市均位居全省前列,邵陽縣和隆回縣更是其中翹楚。邵陽縣的藍印花布、布袋戲,隆回縣的灘頭年畫、手工抄紙、花瑤挑花、花瑤嗚哇山歌、炭花舞,都飽含魅力,令人癡迷。
其中象徵着民間文化的邵陽布袋戲,隨着藝人的手指在木偶間跳躍,一個個鮮活的角色躍然台上,從《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到《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有了生命。唱段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沉婉轉,配合着手中木偶的動作,講述着一個個古老而又動人的故事。
邵陽布袋戲,作為中國木偶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它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技藝於一體,具有神秘、精緻、新奇、簡便等特徵。邵陽布袋戲不僅保留了宋明時期古代布袋戲的演出技巧,還融合了當地的民間戲曲、民間音樂、民間技巧、民間風俗和人們的生活情趣,代表了農民群眾的審美意識和文化層面的欣賞水平,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同樣代表了群眾審美且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還有在邵陽縣古老街巷中的藍印花布。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照在那些掛滿藍印花布的竹竿上。這些藍印花布,圖案各異,有《鳳凰牡丹》的華貴,有《獅子繡球》的威猛,還有《金魚戲蓮》的靈動。這樣精美的花布來自匠人們傳承的古老技藝。他們從自然中提取藍靛染料,精選棉布為基,手工繪製圖案,再用藍靛反覆浸染。經過晾曬、刮漿、清洗等多道工序,藍白相間的精美圖案逐漸顯現。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邵陽藍印花布,正是這樣一群匠人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的藝術之花,它們不僅展現了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吉祥的祝福。
與藍印花布一般飽含美好寓意的還有隆回的灘頭年畫。灘頭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它的色彩鮮明而熱烈,常用紅、綠、藍、黃等鮮艷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人一眼難忘。構圖上,灘頭年畫講究對稱與平衡,畫面飽滿而不失和諧,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都栩栩如生,充滿生命力。線條則既有細膩婉轉的勾勒,又有粗獷豪放的揮灑,展現出匠人們對美的獨特理解和追求。
靈巧的刻刀在梨木板上跳躍,刀尖下勾勒出灘頭年畫獨有的藝術風貌。無論是《秦瓊賣馬》的忠義故事,還是《老鼠娶親》的幽默場景,都蘊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它們不僅是節日裏裝飾家居、祈福迎祥的佳品,更是灘頭乃至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符號。
在隆回,你可以看到匠人以竹簾為筆,紙漿為墨,輕描細繪出一張張潔白細膩的隆回手工抄紙,生動演繹對千年造紙技藝,見證文化傳承與創新。在隆回,你可以看到湘西花瑤村落的夜色中,婦女巧手織就花瑤挑花,色彩斑斕,寓意吉祥;在隆回,你可以聽到嗚哇山歌悠揚中唱出的歷史滄桑與民族情懷;在隆回,你可以欣賞炭花舞熱烈,舞動着的對生活的熱愛與不屈。這三者,不僅是花瑤族的文化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動展現,承載着民族記憶,傳遞着文化之光,讓世界感受到花瑤族的獨特魅力與堅韌精神。
邵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53項省級非遺項目、88項市級非遺項目,12名國家級傳承人,53名省級傳承人,127名市級傳承人,構築起耀眼奪目的邵陽優秀傳統文化體系。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所副所長譚高榮表示:「邵陽非遺資源豐富,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也將堅持守正創新,繼續做好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歲月厚積成書,匠人琢磨為筆,以千百昨日成就今日盛景,我們才能得見,邵陽孕育的百斛明珠在現代之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遺」脈相傳譜續章
非遺之所以具有跨越歲月的底氣,正在於有一代一代人在大千世界紅塵滾滾中,修煉一份靜氣、打磨一段光陰、延續一味陳香。對非遺的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邵陽萬事自為,以跬步至萬里江山遼闊。
「法者,治之端也。」邵陽以《非遺法》為經緯,融合湖南省實施辦法之精髓,精心編織了一張涵蓋法律法規與規範性文件的非遺保護之網。其中,我國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盛讚「世界第一流的挑花」的花瑤挑花就是非遺法制之網的受益者。隆回縣成立副科級非遺保護中心,制定全縣非遺保護規劃,出台《花瑤挑花搶救保護工作責任制及責任追究辦法》,一張嚴密而靈活的制度之網,為邵陽非遺的璀璨星河提供了堅實的守護。看到這些,作為花瑤服飾傳承人的劉映艷極為動容:「曾經我們花瑤服飾面臨諸多挑戰,傳承之路布滿荊棘。多虧政府的支持,我們現在生活得非常幸福、快樂,越來越多年輕人穿上花瑤服飾,自信地展示瑤族服飾的獨特魅力。」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法制羅網外,邵陽四級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體系如金字塔般屹立,傳承人隊伍薪火相傳,青春與智慧並蓄。國家級傳承人12人、省級傳承人53人、市級傳承人127人、縣級傳承人147人。2019年公布第四批市級非遺項目38個、第四批市級傳承人48人,其中涉及農村的非遺項目就有32項,務農的傳承人35人,有力地支持了鄉村地區優秀戲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極大地鼓勵了鄉村民間藝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其中,邵陽職業技術學院對於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成果就十分可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典範,其卓越成就不僅體現在產品遠銷海外、享譽全球的市場影響力上,更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值得廣泛頌揚。學院內,一座獨立的「非遺產業學院」傲然矗立,雙層建築空間內,不僅承載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更是孕育文化新生態的搖籃。
在此,每位學生均精通一門精湛手藝,這不僅為他們鋪設了寬廣的就業之路,更為其職業生涯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回報,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腳部不便的學生於車間內專注製作手工藝品的動人場景。據邵陽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許洪範介紹,這位學生以其非凡的才華與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學院重點培養的對象,生動詮釋了教育公平與潛能激發的深刻內涵。
邵陽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不僅是對傳統技藝活態傳承的有力探索,也是職業教育助力文化自信與文化產業繁榮的鮮活例證。
同樣將培養繼承人做到極致的還有藍印工坊。該工坊自成立伊始就把業務學習和項目藝人的培養作為項目傳承和發展的關鍵點。每年分期分批,邀請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各級傳承人和湖南師大、邵陽學院等高校教授、專家來公司指導生產和開展技能培訓工作。截至2023年底,藍印工坊共舉辦印染操作培訓班22期,圖紋設計培訓班5期,貧困人口特殊班3期,總培訓人數達1200餘人次,不僅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技術力量,而且為非遺項目激發了傳承活力,使項目逐漸「活」躍在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
此外,非遺進校園活動也似春泥護花,與多所院校攜手共育非遺之花,常態化教育活動讓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生根發芽。邵陽縣工業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藍印花布專業課程,與邵陽學院、邵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共同研究,推進藍印文創產品創新發展和創造性轉變。
許洪範說:「我們要推動非遺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讓中國非遺走向世界,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發揮非遺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作用。」學生們在非遺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成為傳承與創新的希望之光。傳承之鏈生生不息,古老技藝在新一代手中煥發新生。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一代代堅守的傳人,也離不開對古老技藝的承接。邵陽也深諳「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的道理,深入探尋非遺之根,摸理家底,非遺資源調查線索4000餘條,存儲文字檔案近100萬字,高清圖片5萬餘張,視頻素材超1000小時。編輯出版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寶慶竹刻技藝》《技子拳》《花瑤婚俗》等非遺叢書30餘套(冊)。標準化、體系化的資源調查成果如繁星點點照亮文化長河。一筆一畫間,邵陽非遺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躍然紙上,引人入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了更好地幫助一系列非遺發展。邵陽啟動傳統工藝振興計劃,8個生產性保護基地如綠洲般滋養着傳統技藝,助力鄉村振興與民眾增收。
以藍印工坊為例,該工坊致力於為外地返鄉創業或就近擇業的農村婦女搭建服務平台。通過分發藍印花布文創產品(諸如匠心獨運的手工布鞋、憨態可掬的藍印公仔、精緻典雅的藍印工藝品等)的製作任務,讓周邊農婦得以居家勞作。公司不僅為她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還負責回收她們精心打造的作品,並助力她們銷售或提供暢通的銷售渠道。這一舉措每年吸引約300名全職家庭主婦投身藍印花布產品的手工製作、加工與銷售行列,人均年收入更是因此增加了約10000元,真正實現了文化產品賦能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寶慶竹刻,作為首批躋身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瑰寶,其歷史悠久,工藝絕倫,堪稱邵陽一張璀璨奪目的文化名片。在2023年全市招商引資推進大會上,國家級傳承人張宗凡的竹刻精品被遴選為獎品,贈予招商引資的功臣,此舉無疑是對邵陽地域文化的一次有力推介,對寶慶竹刻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手工雕刻製作起來慢、作品不能批量生產,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創作竹刻精品,希望邵陽重點保護竹刻文化,扶持竹藝產業。」張宗凡說。
更值得稱頌的是,2009年,張宗凡攜手邵陽市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孕育了寶慶竹刻人才培養的搖籃——寶慶竹刻專業基地。他傾心傳授,廣納門徒,引領一群聾啞與下肢殘疾的青年,踏上竹刻藝術的璀璨之旅。
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學生們顯得尤為特別,他們是校園中那些身懷不便的天使。有的靜默無聲,與世隔絕於聾啞的世界;有的自我封閉,徘徊在自閉症的邊緣;有的則終身與輪椅為伴,無法自由翱翔。學校不僅為他們提供了溫暖的港灣,還共同承擔了材料費用,為他們鋪設了一條通往藝術的道路。教育這些孩子,無疑需要傾注更多的心血與汗水。他們從零開始,從書法、繪畫的點滴中汲取營養,再逐步邁向雕工的殿堂。迄今為止,基地已培養出了80餘名竹刻人才,其中90%為殘疾青少年。他們雖無法聆聽世間的喧囂,無法傾訴內心的波瀾,但他們的心靈卻充滿了靈性,手藝同樣超凡脫俗。部分學徒已嶄露頭角,成為寶慶竹刻行業的新生代翹楚,為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用「新」呵護綻光彩
凡益之道,必與時偕行,如此才能做到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邵陽在新時代的沃土上,緊隨時代之風,讓邵陽非遺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在這個文化交融的時代,「文化為旅遊鑄魂,旅遊為文化揚名」的理念煥發出新的生機。邵陽匠心獨運,以「非遺+文旅」為筆,勾勒出一幅幅非遺體驗聖地、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樂園的絢麗畫卷,更繪就了一條中醫藥康養旅遊的精品畫廊。
邵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鄧飛告訴記者:「邵陽縣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望江湖藍印非遺小鎮,運用『非遺+旅遊+民宿』等模式增加農民收入,助推經濟增長。同時,邵陽縣將具有代表性的布袋戲,南路花鼓戲,棕編等項目進入景區,推動非遺和旅遊深度融合,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2024年國慶節,在城步苗族自治縣的巫水河上,全國首個水上苗鄉數字幻游《巫水河邊月正圓》拉開序幕,遊客化身苗家阿哥阿妹,沉浸式踏上「天下城步」水上風情之旅。竹竿舞、搖搖舞、苗家獨舞等盡顯苗族風情,苗拳獅子、旱船蚌殼花燈、苗家絕技等表演精彩紛呈。融合科技的特色品牌創建,走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為建設文化強省和世界旅遊目的地作出邵陽貢獻。
隆回縣則建成了非遺工坊5家,非遺文創公司2家,工作室1家,帶動了當地就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在2021年發布的「湖南非遺主題(研學)旅遊線路」中,該縣入選了「梅山神韻·非遺尋蹤之旅」和「錦繡瀟湘·非遺匠心之旅」兩條線路。2023年底,「隆回花瑤非遺旅遊項目」入選湖南省首批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推薦名錄。
在文旅和享受生活成為主流的同時,數字科技如無形之手重塑生活的每一寸空間。邵陽以數字為基,為非遺文化搭建起一座光芒四射的廣闊舞台。非遺數碼化記錄工程實施後,邵陽市已完成5名70歲以上的國家級傳承人和4個省級非遺項目的數碼化記錄工作,2018年6月邵陽布袋戲國家級傳承人劉永安的記錄成果,代表湖南省赴京參加「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動,並作為傳統戲劇的數碼化記錄樣板向全國推廣。
此外,邵陽做到了非遺與科技的夢幻融合。邵陽市雲上非遺館,宛如一座跨越時空的數字橋樑,將邵陽豐富的文化資源巧妙地編織成數字世界的綺麗篇章,讓非遺項目、傳承人與觀眾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相遇相知。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科技的魔法下煥發出新的生機,以3D虛擬技術為筆,精心勾勒出其獨特的色彩與圖案,創造出藍印元宇宙的數字藏品。首發之際,這些藏品猶如天際的流星,僅在兩分鐘內便被爭相收藏,銷售額高達百萬,見證了非遺與科技結合的無限可能。從手工作坊走向國際舞台,藍白交織的紋樣仿佛一位文化使者,將中華傳統之美傳遞到世界各地。
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不讓非遺成果埋沒,24座非遺場館在邵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全省首座非遺專題展覽館更是熠熠生輝,年迎八方來客近10萬。這些場館成為非遺文化的璀璨舞台,讓每一位訪客都能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共赴一場文化的盛宴。
不僅僅是散發魅力,引來無數國內遊客,邵陽市更是做到了「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使非遺與對外傳播翩躚共舞,積極組織參與中國(深圳)文博會、成都國際非遺節、湖南非遺博覽會等大型非遺盛宴及區域性聯展,足跡遍布國內外,次數多達十餘次。寶慶瓷刻非遺傳承人劉金鐸在奧運會期間,花了20天,為湖南籍的奧運冠軍做了幾幅他們的肖像作品,目前寶慶瓷刻也和世界結下了良緣,曾兩次作為國禮贈送給他國領導人。寶慶瓷刻以獨特的魅力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又不斷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祁劇、邵陽花鼓戲、寶慶竹刻、藍印花布等,已成為邵陽對外文化交流的璀璨瑰寶,它們如同文化的使者,跨越山海,遠赴美國、德國、法國等異國他鄉及港澳台地區,參與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讓世界的目光在邵陽的非遺中聚焦,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在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征程上,回望來時,已過千山萬水;展望新程,邵陽將乘勢而上,不以山海為遠,不以日月為限。(化定興 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