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微眾銀行和財新智庫聯合發布《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86%,位居全球第一。
該報告基於行業觀察和金融機構案例,盤點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歷史沿革與發展成就,並深入剖析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現狀與路徑趨勢,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數字技術驅動的新型普惠金融高速發展
《報告》顯示,自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中國普惠金融從單一信貸到綜合服務,從數字化到數智化的跨越式發展。十年間,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和長尾客戶群體的融資難題,更通過數字技術推動了金融服務質效的全面提升。截至2024年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達78萬億元,較2018年末增長233%。
隨着普惠金融的可得性、覆蓋面和滿足度的提升,普惠金融服務逐步從「增量擴面」邁向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而在服務模式升級中,多元化、綜合化、開放化是數字普惠金融創新的重點方向。
與此同時,對外開放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報告》深入梳理了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兩大渠道和優勢:一方面,金融科技子公司已成為銀行技術輸出的重要載體,通過輸出核心系統、風險管理等解決方案,彌合大型銀行與中小型銀行之間的「數字化鴻溝」,助力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開源技術的推廣進一步降低了數字技術的使用門檻,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創新動力,有助於構建共享共建的數字金融生態。
交叉融合 指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方向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領域指明了方向。《報告》指出,在科技金融領域,銀行業運用數字技術持續優化信貸流程和風控體系,推動了「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在養老金融領域,通過數字化適老服務,銀行能夠為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提供更加便捷的理財和儲蓄服務;在綠色金融領域,銀行通過將綠色低碳目標融入普惠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和農業主體的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例如,微眾銀行堅持依託數字科技手段,持續深入探索踐行普惠、服務實體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實際行動踐行「五篇大文章」。截至2024年6月末,微眾銀行累計服務個人客戶超4億,累計申請貸款的中小微企業客戶數逾500萬,在破解金融服務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方面蹚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路徑。
差異化競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序的金融服務體系
當前,中國銀行業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多層次、多類型主體共存的特點,但業務模式趨於同質化、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亟待解決。基於此,《報告》提出,中國不同類型的銀行應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開展差異化普惠金融服務,構建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報告》還重點提到數字銀行在行業中的技術引領作用。作為數字技術驅動型的銀行,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數字銀行探索出商業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不僅能夠持續提升自身服務質效,還可為中小銀行以及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
展望未來,《報告》指出,數字普惠金融需要在創新與風險防控之間保持動態平衡,高度重視金融消費者保護,牢築金融服務安全防線。(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