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從溫州來」2024南戲經典文化走進香港專場演出19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熱鬧開演。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溫州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汪馳主禮活動並致辭,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詹洪良,香港溫州同鄉會、香港溫州工商會陳瑛,深圳溫州商會會長沙勝昔等出席。
大合照。
滕錦光致歡迎詞時表示,香港理工大學對傳播中華文化傳統非常重視,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去年,溫州的甌繡已經藉着理大中華文化節的機會來到香港,展現過甌越魅力,這一次的「南戲」表演對則是全新的一種多元體驗。
話劇《青紅皂白》。
「南戲」起源於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是在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後世的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陽腔四大聲腔均由它演變而來。本次「戲從溫州來」走進香港專場共演出兩個曲目,分別是經典永嘉昆曲《張協狀元》與結合了甌劇的實驗話劇《青紅皂白》。
溫州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汪馳致辭。
汪馳向在場嘉賓與觀眾簡要介紹了溫州以及南戲經典文化活動走進香港來到理工的意義。他強調,「今晚的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讓港澳同胞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溫州的文化底蘊與藝術魅力,進一步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豪。同時,我們也期待通過此次活動,加強與香港高校及文藝界的交流合作,攜手推動兩地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張協狀元》。
《張協狀元》由當時溫州九山書會裏的才人創作,曾被現代史學界譽為「中國第一戲」和「戲曲活化石」。永嘉昆劇版的《張協狀元》是2000年為了參加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排演的。溫州的知名編劇張烈先生遵循「立主腦,減頭緒」的編劇原則,將整個故事縮減成2個小時的版本,原本的37個人物也只保留了12個;而導演謝平安在舞台演出時又讓6個演員演了12個角色,演出之余也讓他們出戲評論,改造舞台道具等,無論時空轉換、角色兼演、人物互代,均須由演員的表演來完成,以十分古樸的方式再現了南戲初始階段的演出舞台面貌,體現了虛實相生、形神兼備、不刻意掩飾戲劇假定性的中國美學原則。
永嘉昆劇團業務副團長、張協扮演者馮誠彥介紹,「2000年時,永嘉昆劇團還沒有恢復,當時只有一個剛剛成立的永嘉昆劇傳習所,人員不足,六個演員中有三個是借來的,年齡從20來歲到60來歲都有。我們當時的演員包括現在的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媚媚、呂德明,以及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楊娟等等。永昆《張協狀元》在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首演便獲得了「優秀劇目獎」,隨後又獲得「中國曹禺劇本獎」「中國戲曲學會獎」「文華新劇目獎」等一系列國家級大獎。2004年,我們在永嘉昆劇傳習所的基礎上成立了永嘉昆劇團,這是全國唯一的縣級昆劇團。」
永昆曾三次來港演出,這次是第四次演出,永昆的表演有著濃厚的草根特點,音樂上也有「九搭頭」這樣的作曲手法,和香港觀眾過去常常看的上昆、蘇昆、浙昆有著風味區別。馮誠彥表示,「到香港來演出,我們是有壓力的,香港的觀眾很懂戲,欣賞水平很高。我們也看過歷年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的劇目,邀請的都是中國戲曲中最精華、最傳統,可以說是各大院團壓箱底的劇目,甚至不少大陸的戲迷觀眾都會到香港來看戲。前幾次我們來香港演出的都是我們最早版的《張協狀元》,現在老師們大多因為年事已高,退居二線,現在舞台上的是我們永昆這些年的中堅力量,我們也想讓香港觀眾看看我們永昆現在的面貌。」
甌劇起源於明末清初,是一個以亂彈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聲腔的戲曲劇種。是次到港演出是《青紅皂白》第一次走出溫州。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青紅皂白》的導演葉璽提到創作之初,只是想把現代人的生存狀態,不同年齡的困惑和選擇攤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去感悟, 「在戲裏,我們會覺得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因為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我們只是通過戲劇的形式將生活的碎片和人生的感悟重新排列組合,在這個戲裡,我們打破所謂脫口秀、音樂劇等概念,一切形式為我所用,你能看到最傳統的戲曲和最時尚地表達,戲裏戲外的情感糾葛,交相呼應,所以有你,有我,有我們大家。」
兩出劇目演滿三個小時,將近夜晚11時才散場。此次「戲從溫州來」2024南戲經典文化走進香港專場演出活動由香港溫州同鄉會、香港溫州工商會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主辦,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享繁榮齊迎新」溫籍粵港澳社團迎新系列活動的第一場。
頂圖:主禮嘉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