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徜徉詩意中 自在山水間(素材來源: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牛羊遍地、綠草茵茵、繁星點點、雪山皚皚……每個人夢裡都有一個桃花源,想要遠離喧囂,回歸大自然,夜晚伴着蟲鳴鳥叫入眠,早晨被太陽溫柔喚醒,再赴漫山花海中虛擲好時光。被譽為「青藏之眼」的甘肅天祝縣,在馬牙雪山腳下的抓喜秀龍鄉,這一切不再是奢望。
「抓喜秀龍」為藏語,意為吉祥富饒之溝。走進抓喜秀龍鄉,連綿的帳篷點綴在綠意盎然的草原上,與遠處的雪山、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自然畫卷,成了眾多遊客暢遊甘青大環線的打卡地。
為了打好旅遊牌,當地投資1.9億元加大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分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兩個板塊,建設格桑區320畝、雄鷹區65畝、秘境區49畝,遊客服務設施、生態停車場、修建木棧道、人行步道、旅遊廁所、文化廣場等一應俱全,並配套裝配式特色帳篷123座,配套建設電氣、通風、消防、裝飾裝修等。
「項目建成後,景區可同時容納700人就餐和200人住宿,全年接待遊客人數將突破76萬大關,旅遊綜合收入3.4億元,可解決200餘名周邊群眾就業,為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到較強的拉動作用。」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抓喜秀龍」是天祝縣乃至武威市因地制宜打造「獨具風情的最美絲路花園」和「距內地最近的高原藏鄉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典型代表。
而武威的「詩與遠方」遠不止此。
坐落在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市,享受祁連雪峰的山川靈秀,經受大漠戈壁的錘鍊洗禮,這方雄偉廣袤的高原腹地上,千年的恢宏,經年的人文,凝塑出最峻毅多元的風骨。千百年來,詩意武威令無數遊人學子心馳神往,更浸染着高適、王之渙、王維、岑參等無數文人墨客的才華情思。
近年來,當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文化旅遊要素品質,不斷優化文旅市場供給,加快培育壯大文旅領域新質生產力,文化旅遊產業呈現繁榮發展態勢,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涼州會盟紀念地、天梯山石窟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吐谷渾王族墓葬區保護開發利用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武威玥樺文旅綜合體、涼州記憶民俗文化博物館裝修改造項目即將完工;民勤縣通航樂園開園運營, 文廟儒學院、阿尼嘎卓帳篷城建成投用;涼州十七巷羅什寺街區、再就業街區全面開街……尤其是今年以來,當地建立健全「全方位謀劃、全流程跟進、全要素保障」工作機制,謀劃實施重大文旅項目25個,總投資32億元,1—11月完成投資11.76億元,文旅產業基礎提級升格。
依託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這一金字招牌,武威投資打造的「新地標」漢唐天馬城景區,是集遺址保護、歷史教育、旅遊休閒、文創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於一體的綜合型城市中央文化觀光旅遊勝地。
走進漢唐天馬城,漫步涼州詞、天馬歌、大漢賦,三大主題場館,燦若繁星的五涼文化、恢宏豪邁的天馬文化、博大精深的涼州儒學、獨具特色的邊塞文化、高雅絕倫的西涼樂舞……歷史的長河沉澱出燦爛的涼州文化,猶如身臨其境,讓人陶醉。
如今,漢唐天馬城已成為武威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主引擎、重要的文旅IP形象。它匯聚武威文化資源精華,掃街迎客,廣開門庭,着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講好武威發展故事。
在武威,除了政府大力謀劃推進文旅產業外,人人都是宣傳員,都是「武威故事」的講述者。
民勤縣退伍軍人王雄德個人投資創辦的集藏品展示、紅色教育、民俗文化、非遺文化、農耕體驗、文體活動、研學實踐、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公益性鄉村旅遊實體——民勤縣沙井文化民俗旅遊景區吸引了諸多遊客打卡。
該景區建有主題展館10個,單項陳列室17個,文化廣場1個,群眾大舞台1座,小曲戲台1座,農耕園10畝,自由採摘園10畝,大食堂1座,蒙古包8座。已完成投資1800餘萬元,現有藏品5500餘件,是目前甘肅省內建設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民辦公益民俗博物館。
去年,景區原創大型實景演出《大漠深處有人家》被評為甘肅省2023年「四季村晚」優秀節目,今年3月,被國家文旅部確定為「四季村晚」示範展示劇場。
為了豐富產品業態,武威市還謀劃實施「打卡涼州」等8大主題29類文化旅遊主題活動,推出美食購物、冰雪 運動、歷史文化等23條精品旅遊線路,開展「萬名學子游武威」研學大賽等活動,冰溝河景區與北京大潮研學集團締結戰略合作,並攜手北京師範大學國土院共建研學基地,開發祁連山研學課程和活動。1—9月份共接待研學團隊396批次,接待學員9.66萬人次。
隨着今年6月底「蘭張高鐵蘭武段」開通,武威文旅搭上高鐵「速度」,讓「詩與遠方」變得近在咫尺。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武威市接待遊客4656.21萬人次、遊客旅遊花費327.7628億元,分別增長164.55%、195.54%。特別在國慶假日期間,武威市文旅市場持續火爆,來武遊客創歷史新高,文旅經濟拉動消費的引擎作用充分彰顯,全市共接待遊客205.8萬人次,同比增長106.77%,旅遊花費10.407億元,同比增長125.08%。(記者 寇剛)